首页 资讯 正文

文博日历丨楚人的“黑”科技 地下埋藏2500年依旧熠熠生辉

体育正文 207 0

文博日历丨楚人的“黑”科技 地下埋藏2500年依旧熠熠生辉

文博日历丨楚人的“黑”科技 地下埋藏2500年依旧熠熠生辉

6月24日至27日,四川广播电视台(diànshìtái)、四川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联合推出的四集(sìjí)考古科普纪录片《看见皮洛》在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推出,并同步上线爱奇艺、优酷、腾讯视频三大平台,迅速取得(qǔde)了蓝鹰融合影响力纪录片排行榜第一的好成绩。在获得观众认可的同时(tóngshí),从中国的纪录片创作来看,该片对我们又有何启发呢?我认为(rènwéi),至少有五个方面(fāngmiàn)的经验值得总结。 “这处目前发现的(de)世界最高(gāo)阿舍利遗存(yícún),代表着人类征服(zhēngfú)极端环境的历程。”这样的选题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拍摄价值。正如希腊(xīlà)克里特大学妮娜·格兰尼度教授所说,“皮洛遗址必将成为世界考古学的标志性遗址,因为它表明,古人类能够在高海拔地区定居”。选题的独特性,决定了(le)纪录片作品至少一半的成功。对高原极端环境的征服,是人类历史演化中的里程碑事件。正如片中提到“越(yuè)恶劣条件下(xià),越能激发出越蓬勃的生命力,这就是为什么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演化这个课题这么重要,引起了全世界关注的一个(yígè)重要原因”,而这也是本纪录片的重要性与核心价值所在。 作为聚焦史前石器时代(shíqìshídài)的(de)考古纪录片,《看见皮洛》在中国的考古传播、文化传播中占据了属于自己的重要位置(wèizhì)。作品也并没有局限于(júxiànyú)考古本身,而是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传播、华夏文化的“多元一体”格局、人类的迁徙(qiānxǐ)扩散和现代人的起源演化等重大课题(kètí)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呈现,这都让该纪录片在内容和主题上变得更加丰富有趣,不同的内容相互辉映。 科普是纪录片人非常重要的工作,也(yě)是纪录片非常重要的价值所在。碳14测年、光释光测年,我们都(dōu)听说过,但(dàn)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《看见(kànjiàn)(kànjiàn)皮洛》让观众不仅知道了(le)光释光测年比碳14测年能测得更久远,甚至还知道了它最基本的原理:通过测量它们(tāmen)最后一次被光辐射的时间(shíjiān),从而获得取样地层的年代数据。什么是冰斗?什么是冰川冰?冰斗是如何(rúhé)形成的?刃脊和角峰是如何形成的?什么是岩性?砂岩、石英和角岩有何区别?对于这些问题,纪录片用动画与实拍给观众进行了清晰的展示。虽然观众可能不会记得这些术语,但科学与考古(kǎogǔ)行业的专业和严谨一定会深深影响每一位观众,会让更多(duō)孩子对考古、人类文化,以及科学和学术产生更多的兴趣,这当然就是纪录片人理想的作品效果。《看见皮洛》不仅是一部(yībù)考古片,更是一部优秀的科普片。 更值得一提的(de)是,作品(zuòpǐn)并没有(yǒu)局限于考古和科学,而是通过强烈的人(rén)文关怀,上升到了对人类(rénlèi)命运的思考,对思想、规律、探究欲的认可和提倡,从而让作品获得了更有深度更有力量的表达。王幼平教授指出:“教科书到现在(zài)还写着,在高纬度(gāowěidù)尤其是高海拔生存,是现代人才具备的能(néng)力,但皮洛人20多万年前(wànniánqián)先于阿舍利人群在高海拔地区(dìqū)繁衍生息了。”高星研究员指出,原始人类吃饭消费所留下的生活的垃圾(lājī),对于(duìyú)考古人员来说,就是“对远古研究的珍宝”。考古队员周天路谈到,“与人相关的才叫考古”,考古就是透物见人。刘耕年教授提到,“冰川演化和人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?人是生物,它一样服从(fúcóng)自然法则”。郑喆轩则说,“回溯的过程,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,也是一个和古人对话或者共情的过程。”这部作品有很多这样知识性、趣味性、思想性兼备(jiānbèi)的采访。这样一部能调动观众思考、激发观众行动的作品,就是优秀的艺术品。思想的美,探究的美,科研的魅力与人文的美,都在作品中非常自然地实现了融合和互促。 在(zài)作品解说词方面,创作团队(tuánduì)展现出了深刻的学术内涵和思考的力量。比如“生物学、人类学、考古学和哲学等不同(bùtóng)学科,从不同角度对‘人类’这一概念有着(yǒuzhe)不同解释”。又(yòu)比如,“天文学和考古学在同一个时空相逢,当我们的祖先仰望星空,他们在想些(xiǎngxiē)什么(shénme)?人类向宇宙深处看得越远,发现的世界就越古老”。这样的旁白,体现出创作团队的深度思考和所下的功夫。解说词风格不缓不急,在具有反思性的同时,也让我们感受到学术和科研的独特魅力。 同时,解说词(jiěshuōcí)在人文性上也非常突出,有着提纲挈领的(de)作用(zuòyòng)。画面中原始人在跋涉、在打制手斧,旁白娓娓道来,“远古人类(rénlèi)扬起手斧,犹如一颗星星划破夜空。文明的种子就此埋下,等待着若干年后的破土而出。”“分工与合作已经出现。正是靠着由此产生的团结,人类披荆斩棘,一路向前……”这些解说词不仅体现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,交流(jiāoliú)与合作、文明互鉴,是永恒的主题,也为作品的深度、高度和(hé)(hé)丰富度的提升作出了有力的贡献。当研究人员走入陈列室研究石器时,解说词写到(dào)“这些石器,似乎还残留着20多万年前人类手心的温度。当下与过往(guòwǎng)在此交叠”。当考古(kǎogǔ)队员在荒野上探寻时,解说词写到,“文明总在交流和碰撞中产生。难以想象,考古队员脚下这片看似寻常的土地,曾经有多少人群迁徙而来,在此相遇”。当研究人员在考古工地地挖掘时,解说词写到,“地表之上看似独立,土地之下根系相连。从直立人一路走到今天,我们(wǒmen)一直都是这个地球上的邻人”。文学化的解说词,充满了想象与思考的力量,让纪录片(jìlùpiàn)变得更(gèng)有生命力和文化品格,也让作品主题再次(zàicì)凸显。我们可以(kěyǐ)从这部片子看到,考古科普纪录片如果有好(hǎo)的解说词,那作品就会更立体、更丰富、更深刻(shēnkè)和充满吸引力。 《看见皮洛》的(de)画面无疑是非常考究的,导演和团队(tuánduì)做出了(le)巨大(jùdà)的努力。片头的蓝色色调,不仅让(ràng)(ràng)观众(guānzhòng)更好地感受到蓝色星球是人类(rénlèi)共同的家园,也有效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。石斧表面的颗粒和纹路,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类的生命伟力。情景再现中,现代考古工作人员与演员演绎(yǎnyì)的古人类共同出现(chūxiàn),让观众对(duì)生命的力量展开更多的思考。采访时精细的布光和极具设计感的星空背景,以及出现的各类石器和文化展品,共同烘托出一种历史感和深邃的氛围。外景拍摄时的自然风光、人物,以及各种细节镜头,尤其是对暴风雨在内的各种现场真实画面的记录,不仅展现出大自然的浪漫(làngmàn)、美丽和震撼,也带来了更立体的情感和主题呈现。远景画面让人充分感受到辽阔壮美悠远(yōuyuǎn),近景画面让观众可以充分感受到各种细节,以及细腻的情绪。比如对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元件的拍摄,团队使用了浅景深的对称构图,让观众充分感受到研究对象的神秘,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的力量。 对于人和事都很缺乏的(de)(de)(de)史前遗址考古纪录片,如何抓住观众的眼球,在避免枯燥的同时把事情讲清楚,传递好(hǎo)观点和态度,是一个(yígè)难题。《看见皮洛》主创团队在做好策划、采访、画面的同时,对于节奏的把控也非常(fēicháng)值得称道。首先,用《发现》《迁徙》《交融》《仰望》作为四集分集标题(biāotí)来(lái)结构全片,不仅让纷乱复杂(fùzá)的内容有了着力点,形成了前后逻辑,还实现(shíxiàn)了相互支撑,确保了作品整体(zhěngtǐ)上舒缓有致,节奏匀称。其次,在集与集之间、片段与片段之间,大量采用提问(tíwèn)的方式来谋篇布局,不仅有效地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,也突出(tūchū)了重点,实现了片段与片段之间的顺畅连接。比如在第二集中,前一个片段是高原极端环境对于原始人类的挑战,年老体弱的奶奶因为淋雨而去世,下一个片段就非常顺利地过渡到现代考古队员遭遇暴雨,紧接着开始(kāishǐ)讲解考古的科学知识、文物的位置信息、出土时候的姿态等等,节奏适当,让本来很枯燥的专业术语(zhuānyèshùyǔ)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。又比如在第四集中,前一个片段在介绍皮洛遗址石器的材质,然后场景从室内转(zhuǎn)到户外,从讲述知识到实地考察,在切换节奏的同时,还有效地增加了作品的过程感、惊奇感、真实性和趣味性。 此外,《看见皮洛》还大量采用了对比、延宕、烘托等手法来处(chù)理小情节。比如(bǐrú)导演对“拉索”和(hé)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的(de)(de)引入,就匠心独具。片中提到,“距离皮洛遗址不到一(yī)千米处,一处更能体现当代人类技术进步的设施与(yǔ)之遥相呼应”。这样(zhèyàng)的对比既是(shì)为了区别,也(yě)(yě)是为了联系,创造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,用科学和探究将两者更好地链接了起来。又比如解说词对“人类与黑猩猩的编码DNA仅有约1%的差异”的强调,也非常(fēicháng)有效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和作品的叙事节奏。还比如对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的采访:“从这点上来看,我们跟古人是异曲同工的,我们有同样(tóngyàng)的目标,我们有同样的关心,我们的兴趣也是一样的。”的确,探究欲,不仅是古人的兴趣和需求,也是现代人的兴趣与需求,是考古学家的,也是纪录片人的,甚至是全体(quántǐ)纪录片观众共同的特质。通过对细节的处理,导演团队不仅成功实现了各种内容的顺畅连接,而且做到了叙述有力,张弛有度,成功把握了节奏。 虽然作品选题重大,主题深刻,富有思想美,但仅仅靠(kào)这些是不够(bùgòu)的。纪录片是大众文化产品,是为了启迪大众,那么首先就要努力适应和吸引大众。换句话说,纪录片作品或多或少(huòduōhuòshǎo)都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(qùwèixìng)。《看见皮洛》在这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真正(zhēnzhèng)做到了在为受众着想,从观众角度出发。 首先,作品中不少采访,都是在回答观众的(de)基础问题,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内容,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作品的人文性和趣味性。比如刘慈欣对威尔斯(wēiěrsī)的话(dehuà)的引用,“人类要么遍布宇宙,要么彻底灭亡。生命的本性,就(jiù)在于向新世界(xīnshìjiè)的这种扩张”;又比如阿来对人类真正两个“了不起”的解说(jiěshuō),以及妮娜·格兰尼度的主张,“当我们理解我们的相似之处时,我们就能应对我们的差异”。作品中不少精妙的提问和回答,以及对采访内容的呈现,都是对观众需求(xūqiú)的理解和回应。 其次,解说词也承担了(le)很重要的(de)帮助观众理解和(hé)感受的工作(gōngzuò)。比如,考古队员周天路在工地里提取手斧时,解说词是“曾经,它是远古人类生产生活(shēnghuó)的重要工具;现在,它又成为(chéngwéi)帮助现代人类推开历史大门的一把钥匙(yàoshi)。”拟人化的视角,以及叙事维度的多元,让作品变得更加活泼和灵动。又比如,在讲解如何确定探方时,解说词提到,“每个发掘季,考古队十几人的‘兵力’需要精准地排(dìpái)兵布阵,用尽可能小的面积还原尽可能多的信息。这个过程,被郑喆轩笑称为‘盲人摸象’。”用观众熟悉的典故来讲工作中(zhōng)的困难,既方便观众理解,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。 《看见皮洛》除了有多个时段、不同季节的(de)大量现场拍摄外,也充分发挥了动画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,使观众对“手斧文化圈(wénhuàquān)”“砍砸器文化圈”和(hé)“莫(mò)维斯线(xiàn)”等(děng)专业概念的理解变得更容易。在影棚里布光拍摄关键文物的细节画面,再辅以动画形式来展现,不仅让观众对“简单石核石片”“阿舍利(shělì)技术”“小型两面器”等专业术语不再感到陌生,甚至可能还会对这(zhè)些原本冷冰冰的石器产生亲近感,隔着屏幕也似乎能感受到20万年前原始人类的生命力。这就是影像的力量,这就是8K技术带来的视觉效果与影响。 我们(men)为什么要看纪录片?因为我们不知道的(de)(de)(de)东西太多了,大家都有探究(tànjiū)的欲望,人人都渴望知道我们是谁(shuí),从哪里来,要去哪里。观众渴望获得知识,同时也希望(xīwàng)能从中收获满足感。那么纪录片如何才能充满魅力?在画面中,更在讲述中。《看见(kànjiàn)皮洛(píluò)》在技术、艺术和创作等多个层面,都饱含着团队的匠心和对观众的充分尊重,始终以人为中心,用人的奋斗(fèndòu)精神来谋篇布局,是对观众在更高层次的满足。尤其是在用动画、专家同期声和解说等手段简明生动地讲解各种重要学术概念后,总是迅速回归对人类(rénlèi)生存的思考和探索。一切艺术皆是人的艺术,不以人为中心的艺术作品都难以走远。《看见皮洛》的创作坚持以人为中心,人的奋斗、勤劳、善良和团结,是作品核心(héxīn)的内容,其中既(jì)包括攀上高原的古人类的奋斗,也包括考古工作者的奋斗,更包括科学家们的奋斗,甚至也包括纪录片创作团队的奋斗。历史与现代的各种各样的故事相结合,最终呈现出100分钟的精彩的“皮洛世界(shìjiè)”。 另一方面,该作品也存在可以进一步商榷和改进的(de)(de)地方,比如对参与挖掘的当地藏族同胞是否可以用更(gèng)多的段落来呈现?是否可以让女性考古工作者有更多出镜采访的机会,从而进一步拉近(lājìn)作品与观众的距离感?也许这些方面的调整,可以让片子具有更强的日常感。但瑕不掩瑜,《看见(kànjiàn)皮洛》以交流与碰撞为主题,凸显出交流融通(róngtōng)的重要性,呈现出思想、科学和人文的美,这部(zhèbù)作品的独特价值和重大意义一定是值得认可的。 皮洛很(hěn)美,攀上高原的原始人类很伟大,专业(zhuānyè)知识丰富且执着严谨的考古(kǎogǔ)队员们值得赞叹,纪录片人以专业的水准,辛勤用镜头记录,让文物得以(déyǐ)传播,文化得以传承,让历史得以被“看见”,人性得以彰显,同样善莫大焉。 王利剑,四川音乐学院传媒(chuánméi)学院教授(jiàoshòu),硕士生导师,中国传媒大学博士(bóshì),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,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,四川省高校影视学会理事。
文博日历丨楚人的“黑”科技 地下埋藏2500年依旧熠熠生辉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